top of page
Search
  • 失親兒基金會諮商中心

陪伴失親兒的任務《任務二:讓孩子感受到你會傾聽與願意瞭解》

孩子悲傷時,心裡其實都渴望溫暖的呵護與安全的擁抱,家長會是孩子最親近的的安全保壘和依靠,孩子會期待自己表達情緒時可以被好好理解,不用「分析」感覺的方式靠近孩子,將心比心,花時間體會與感受他的感受和想法,不自認為已經瞭解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在他經歷所愛的人過世時,他會有好多以前沒有過的感受和想法,例如:害怕、恐怖、奇怪,這些都很正常,大人會安靜的在旁陪伴讓孩子知道我們一直都「在」,當你懂孩子的感覺,能協助孩子釋放負面與高漲的情緒,在想念的記憶裡停駐和整理,有機會說出來不及的道別,渡過悲傷經驗。


我們在做的就是同理與陪伴

一種你真的可以懂,不帶任何評價的懂



☆透過你的陪伴和回應讓孩子知道:

  • 我的感覺是很ok的

  • 我的疑問是很ok的

  • 我的想念和回憶是很ok的

  • 我會想要發洩情緒是ok的

  • 需要人幫忙是ok的

你可以說:有沒有需要我幫忙的?如果可以為你做些什麼請告訴我。

X 不說:如果要我幫忙請儘管說,一切會沒事的。

X不說:如果你不好好寫作業、振作起來,XX會生氣或難過喔!


☆與孩子談悲傷時他可以擁有的權利

親愛的小朋友:

有時候當你想起失去所愛的人時,你可能會覺得很難過與哀傷,當你出現這樣不舒服的感覺時,這是很正常的! 每個經歷失去所愛的人都會有的反應,這裡有介紹八種悲傷時你可以擁有的權利,你可以試著去擁有他們:


  • 我可以有和別人不同的感受

我可以生氣、傷心、麻木空白,甚至沒有感覺,但有時候又感到快樂。


  • 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悲傷

當我想要聊聊時,我可以找信任的大人說,但當我不想說時,我也可以不說,有時候我也可以去玩玩具,大笑、大叫,這不代表我很壞。


  • 我可以請求協助

我可以告訴大人我需要他們的關心和需要和他們說話。


  • 我可以對生活瑣事感到厭煩

當我對人、事、物感到厭煩或煩躁時,是可以讓自己有休息與躲起來的時間與空間。


  • 我可以有突發的情緒

悲傷的感覺有時可能會突然出現,或是強烈的讓人感到害怕。


  • 我可以說出對死亡事件的疑惑

我可以表達對死亡的疑惑,但若找不到答案也沒關係,這世界上很多事情沒有答案。


  • 我可以想念或說出對死去的親人的感受和回憶

我可以試著找信任的家人、朋友或老師說說心裡的感受,可以寫信、畫畫、玩遊戲、運動來抒發與調整自己的感覺。



☆傳遞你的專注和關心給孩子的方式

不一定要說什麼或如何問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陪伴,你的表情和身體語言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傾聽與支持,當陪伴孩子時你可以:


全神貫注聽孩子說話,不做其他事情。


透過關注的眼神、表情、坐在孩子旁邊,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


不批評指責孩子的感受、想法和行為,尊重每個孩子的感覺和表達感覺的行為都是獨特的。

例如:有些孩子會哭、有些孩子透過玩遊戲表達,有些會憤怒攻擊,可能和大人表達悲傷的方式不太相同,讓孩子知道悲傷、生氣是正常的。


你可以說:

-失去爸爸/媽媽,讓你好難過。

-你一定覺得很難過,你可以用你想要的方式表達悲傷。

-你會難過或害怕,有這樣的感受是沒關係的,就好好哭吧!

X不說:

-他已經在天堂,一個更好的地方,你不需要太難過。

-時間久了,悲傷會被沖淡,你會逐漸好起來,你會沒事的,加油喔!

-你不要那麼害怕擔心,沒那麼可怕,要堅強。


帶著空白、好奇、放慢腳步聽懂孩子在表達什麼。

你可以說:

-你需要我的時候,你願意的話我會陪著你,聽你說。

-雖然無法完全了解你的感受,我會在這裡聽你說。不說:

X不說:

-我完全了解你的感覺是什麼,你一定是太害怕胡思亂想。不-能再難過下去了,不要再想這些了,你要往前走、要堅強。


同理的回應:

步驟一 感覺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步驟二 反映感受到的感受和想法給孩子


例如:

孩子:媽媽,你會不會不見(低頭哭泣)?

媽媽:你擔心媽媽會突然離開你就像爸爸這樣嗎?

孩子:嗯嗯 (低頭)

媽媽:你擔心會沒有人可以照顧自己

孩子:嗯嗯

媽媽:你會難過或害怕有這樣的感受是沒關係的,就好好哭吧!


肢體碰觸有時勝過千言萬語的安慰:

當不知道可以回應什麼時,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擁抱、握住孩子的手或待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感受到大人的關心。



☆如何回應孩子的各種感覺


陪伴孩子的悲傷並不在於有無能力去「了解」

而是有無能力去「感覺」



當孩子感覺到「驚嚇」與「害怕」

「我時常夢見鬼,它的樣子很可怕」

「我很害怕紅色,很像爸爸流血的樣子」


親人的過世和造成的改變,例如:家人的情緒起伏、生活變動或步調的混亂,會讓孩子感到不穩定和生命無法掌控的害怕。此外,社會傳統文化對死亡的鬼神傳說、喪禮儀式的陌生、神秘感,有時會讓孩子感到害怕,驚嚇、害怕的感覺可能會讓孩子不敢獨自上廁所、睡覺、洗澡,或是尿床咬手指,這都是正常的反應。


家長可以如此陪伴孩子的害怕

  • 怕鬼、怪獸

不急著轉移孩子的害怕、對鬼或死亡的注意力,不急著否定孩子的想法或說服孩子不要想他們對死亡的猜測或聯想到的內容,帶著開放的態度了解孩子的害怕,但不是想辦法消滅孩子害怕的感受,而是幫助孩子發展出面對害怕的力量。

例如:孩子所害怕的事情可能是死亡的怪獸、鬼,可請孩子畫出或用黏土捏出「怪獸」,然後,大人和孩子一起決定如何處置它,任何天馬行空的方式皆可,例如:有力量的法寶、收藏法寶的錦囊。


  • 害怕獨自上廁所

若孩子不敢獨自上廁所、睡覺,可以嘗試循序漸進的方法幫助孩子,例如:孩子上廁所時先在外面一邊陪孩子聊天,一段時間後,家長可跟孩子協議,每次上廁所時,家長會離開廁所門五步,孩子有需要時可叫家長。過一段時間後,再逐漸加遠跟廁所的距離。每次成功加遠距離時,記得稱讚孩子的進步。


當孩子感覺到「擔心」

「爸爸死了,以後誰來照顧我?」

「我怕媽媽沒辦法再帶我去玩」


當孩子經歷家人的過世時,可能會像大人一樣感覺到生命的無常,不可預料的不安全感。這些擔心和不安可能來自於親人過世後家庭的變動,例如:擔心沒人照顧自己,或經濟能否負擔等。孩子受限於年齡和發展階段沒有足夠的能力明白這些改變,很多時候只能偷聽大人的對話,道聽塗說拼湊大人的訊息加以想像,因而造成不必要的擔心。


例如:孩子可能擔心自己暫時沒有能力控制喪親帶來的經濟拮据、還在世親人的勞苦。


家長可以如此回應

透過和孩子聊天時,預告未來什麼人可能會做些什麼事情,期待孩子可以幫忙什麼事情,讓孩子對實際狀況多些瞭解和心理準備可以降低孩子的擔心。


鼓勵孩子問問題

若家長覺得自己還在情緒裡,有困難回應孩子一連串的提問,可以請孩子信任的大人幫忙回答孩子。

「 一旦媽媽也像爸爸那樣死去,誰來照顧我?」家長可以先向孩子保證自己身體健康,不會那麼容易死去,但如果媽媽一旦有事未能照 顧他們,亦可以告訴孩子在親戚當中,誰會照顧他們,日後生活會怎樣安排。


X不要輕看孩子的擔心

跟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知道這些方法可減低孩子的擔心。遇到親人逝世,生活上的改變是無法預計和無可避免的,在這眾多改變中,盡量為孩子保持生活的規律,如照常上學或參加課外活動等,讓孩子保持過往的作息時間 表,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在亂中尋序,以減低孩子的不安。



◎當孩子感覺到「內疚」、「後悔」

「是不是我不聽話惹媽媽生氣,所以媽媽病死了。」

「我生氣的時候亂罵爸爸早點死掉,所以我說的話成真了?」


對孩子而言,內疚和後悔是不容易被了解和表達的情緒。孩子的思維往往是「自我中心」、「神奇式的想像」,可能誤以為因為自己導致親人的死亡,因而覺得內疚。後悔可能是孩子因為自己未能與死去的親人一起完成一些事情而感到懊悔。

※家長可以如何回應

和孩子談談內疚和後悔的感覺:不要輕視孩子感到內疚和後悔的事情,不和孩子說「人死不能復生,不要再想這些東西。」,以遊戲或活動形式跟孩子談內疚和後悔,可以紓緩當中緊張和難過的氣氛。例如:邀請孩子畫出自己對死者做錯或來不及做的事情,並一起商量可以補救的方法。

澄清誤會:若孩子誤以為是自己導致親人死亡,家長必須正面和肯定地向孩子說明親人的死與孩子並沒有關係,並詳細解釋親人死亡的原因。


奇蹟對話:跟孩子談內疚和後悔,可以嘗試問問他「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到他仍然活着的時候,你想以怎樣不同的方式跟他相處?」或「你還想為他做些什麼事情嗎?」


表達歉意:較為年長的孩子,可以透過寫信給死者,向死者表達歉意。提醒孩子曾經對逝者做過得好事情:可以和孩子舉出曾為死者做過的好事如「餵他喝水」、「替他抹臉」、「做生日卡給他」等,以平衡內疚和後悔的心情。



當孩子「否認」和「若無其事」

  • 參加喪禮時情緒平淡

有些孩子在喪禮中未出現明顯的情緒反應,可能是因為還在震驚和不安的過程中家人就過世了,透過隔絕情緒以保護自己,有時會被周遭人誤解成不夠愛已經過世的親人,讓孩子覺得很委屈或生氣。

  • 家長可以如此回應孩子

不去指責孩子為何沒有明顯的悲傷情緒,以免讓他們再次受傷,孩子有可能用大人不懂的行為表達他們的悲傷經驗,請帶著耐心和不評價的態度理解孩子的狀態,才能讓我們進入他們的悲傷世界,即便詢問了孩子仍然沒有回應,家長仍然保持接納的態度。




☆可以透過媒材幫助孩子表達悲傷經驗

只要能讓孩子樂於參與的、能協助孩子表達的、澄清孩子疑惑的方法,都可以嘗試。這些方法,不是讓大人自顧自的表達想告訴孩子的生命道理或死亡教育而已。重要的是能幫助我們傾聽孩子的心靈世界,幫助我們敏感洞察他們的想法與感受,讓孩子有機會表達,如此才有意義。


各樣兼具創意的方法,只要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都可,包括繪畫、繪本閱讀、說故事、戲劇(角色扮演)、玩偶劇、遊戲、寵物。

例如:

  • 懷念:一起紀念和死去的親人有關的經驗,例如:和孩子一起回顧死者的照片、去到曾和死去的親人有共同回憶的地方,一起製作「回憶盒」、寫或畫出和死去的親人有關的話或心情、事件。

  • 想念的氣球-有些失親的孩子相信升上天空的氣球可以幫助他們傳遞對死去親人的想念。

  • 玩黏土:在玩黏土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感覺到喪親後的控制感,或用黏土做出死去親人喜歡的東西,以表達想念。

  • 玩遊戲:布偶、玩具可能會是孩子傾訴感受的對象,或成為孩子的守護,安慰孩子的憂傷害怕。

  • 喪禮、掃墓:透過參與喪禮過程和死去的親人告別。

  • 運動-騎腳踏車、打球等和孩子一起進行喜歡的運動,有時可以舒緩喪親期間緊繃的情緒。



602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Opmerkingen


Opmerkingen zijn uitgezet.
bottom of page